時間:2023-10-25 20:02 來源:健康常識網 閱讀量:9079
感染新冠又不敢用退熱藥?對于患有腎臟疾病的病友來說,發熱的治療是個不小的難題。病人往往認為,退熱藥會加重腎病,不可亂用。那出現發熱究竟該怎么辦呢?何時需服用退熱藥?服用何種退熱藥?服藥后又應當注意什么呢?以下,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腎臟內科主任彭暉教授等該科醫生送來的退熱;錦囊;,讓腎病患者三招學會退熱處理。錦囊妙計一:何時需服用退熱藥正常人的體溫存在個體差異和晝夜波動,一般情況下,我們把腋下體溫高于37.3℃定義為發熱,而超過39℃則叫做高熱。如果腎臟病病友僅僅出現體溫輕度的升高,沒有超過38.5℃,則可以先嘗試使用退熱貼、冰敷等物理降溫方式,同時注意觀察體溫的變化趨勢。如果體溫持續上升并超過38.5℃,或出現明顯的畏寒、寒戰、頭疼、肌肉酸痛等不適,則可以考慮服用退熱藥物。錦囊妙計二:如何選擇退熱藥物許多腎臟病病友都有談;退熱藥;色變的心理,因為他們往往認為,這些藥物會加重腎病,甚至讓他們提前進入腎衰竭階段。事實上,這樣的觀點是片面的。腎病病友應該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科學地看待風險,選擇藥物。通常情況下,僅有尿檢異常而腎功能正常的病友,短期使用常見的非處方退熱藥物如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洛索洛芬等,出現急性腎損傷的風險是比較低的;而對于血清肌酐已經升高,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GFR)低于60ml/min的慢性腎臟病3、4、5期的病友,尤其是在合并心力衰竭、肝硬化、腹瀉等情況下,使用退熱藥的腎損傷風險是升高的,需要慎重選用。對于這些患者來說,可考慮選用乙酰氨基酚退熱治療,而且按最小有效劑量給藥。對乙酰氨基酚理論上無需根據腎功能或透析模式調整劑量,但其代謝產物通過腎臟排泄,其蓄積的臨床意義未明,因此我們建議給予最小有效劑量,如泰諾林(每片含對乙酰氨基酚0.65g),每次1片,每日用量不超過3次。而對于已經開始維持性透析的病友,亦可按照有效的最小劑量去服用退熱藥物進行治療。錦囊妙計三:服藥的注意事項要降低退熱藥物腎臟損傷的風險,除了選對藥,選對量以外,也應關注以下情況:第一,不可同時服用多種退熱藥,以免出現嚴重的肝腎損害;第二,服藥后觀察出汗量和血壓。服用退熱藥物后,患者往往會大量出汗,此時需根據情況適當補充水分,避免出現低血壓。第三,觀察尿量、尿色。服用退熱藥物后的數天都應觀察尿量、尿色改變,如出現尿量減少、尿色變紅等情況,就及時就醫,因為出現上述現象可能意味著腎臟損害加重。第四,避免同時服用其他腎臟損傷藥物。在服用退熱藥物期間,腎病患者尤其注意不能擅自同服其它腎臟損傷藥物。除了上述三條;錦囊;計,專家最后提醒,如果反復發燒超過3天或有其它嚴重癥狀,應及時前往發熱門診就醫診治,避免貽誤病情。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