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2-19 09:49 來源:中國網 閱讀量:16660
2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以1.5%的固定利率開展4892億元逆回購操作,對沖當日5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到期帶來的流動性回籠壓力,確保銀行體系資金充裕。
年初以來,銀行融出資金大幅下降,而貨幣基金與理財產品維持穩定的資金融出,導致市場資金結構出現新特點。業內人士表示,在政府債發行、稅期及MLF到期等多重擾動因素的作用下,資金面或將維持“緊平衡”狀態,但潛在的買斷式回購投放或為流動性提供一定支撐。
加量逆回購對沖巨額MLF到期
中國人民銀行公告稱,為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2月18日以固定利率、數量招標方式開展了4892億元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為1.5%。當日,公開市場有330億元逆回購和5000億元MLF到期,凈回籠資金438億元。
央行利用逆回購對沖MLF到期,體現了其在流動性管理上的靈活性和前瞻性。一位資深市場人士向記者分析,逆回購是央行向市場投放短期資金的操作,能在MLF到期時緩解資金回籠壓力,確保市場短期資金面不會因MLF到期而過度收緊,維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
“MLF到期意味著長期資金的回籠,而逆回購提供的是短期資金,會使市場資金的期限結構發生變化,短期資金占比相對上升,長期資金占比相對下降,可能導致市場資金的穩定性略有降低。”上述人士說。
盡管有央行大額逆回購“護航”,資金面在18日全天仍呈“吃緊”狀態。截至2月18日收盤,DR007加權平均利率上行28.8個基點報2.3447%。
年初以來資金面呈現新特點
市場此前普遍預期,春節后居民取現需求下降,加之2月稅負較輕,資金環境或將顯得寬松。然而,由于央行在節后持續進行了大規模的資金凈回籠操作,近期市場流動性整體仍然偏緊,資金面呈現新的特點。
“以前都是銀行融出資金給‘非銀’機構,現在是‘非銀’機構融出資金給銀行。”一位債券交易員說。
銀行負債端壓力大,仍然是資金面緊張的核心原因。中國人民銀行最新披露的金融數據顯示,1月新增非銀存款-1.11萬億元,同比少增1.66萬億元,表明非銀存款流失還在持續。
華西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師肖金川表示,自2024年11月底非銀同業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倡議發布以來,非銀存款累計下降4.1萬億元,同比少增5.7萬億元。存款持續流失帶來銀行負債端壓力加大,疊加監管預期偏緊,因而在回購市場上,銀行融出資金大幅下滑,從去年底的每日4萬億元至5萬億元大幅降至目前的1.5萬億元以下。
資金結構也呈現新特點,非銀機構比銀行機構更加“有錢”。浙商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師汪夢涵表示,這主要是銀行體系資金融出大幅下降,可能是銀行為應對到期的MLF、買斷式回購及稅款繳納等事項而進行資金備付的結果。
而貨幣基金與理財產品資金融出水平相對穩定。汪夢涵認為,以短久期資產為主的貨基和理財產品,面對“高位資金供給與短債調整”局面,依然以提供資金為主,其資金水位基本保持在約2.7萬億元。
“年初至今,大型銀行體系的融出規模下降了3.1萬億元。其中,通過貨幣基金與理財產品增加融出1.3萬億元進行了部分補充,剩余主要由非銀機構通過去杠桿方式減少1.8萬億元的融出資金。”汪夢涵說。
資金面將維持“緊平衡”
展望未來,業內人士認為,資金面可能維持“緊平衡”狀態。本周,政府債發行、繳款顯著放量、MLF到期、稅期等因素或將擾動資金面。
天風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孫彬彬認為,從資金融出結構來看,貨基、理財產品融出增加,意味著資金價格偏高。
肖金川表示,當前資金面利空因素偏多,主要有:一是政府債發行上量;二是公開市場到期量較大,逆回購存量可能維持在1萬億元以上的高位,銀行在逆回購利率基礎上加點融出,資金價格可能繼續偏高;三是稅期影響,不過2月并非繳稅大月,對資金面擾動將小于1月。
不過,資金面也存在利多因素。汪夢涵分析:首先,統計期內央行可能會投放買斷回購資金;其次,當前資金面似乎已進入新的均衡狀態,各大銀行、貨幣基金及非銀機構的資金水平已趨于平衡;最后,由于資金絕對中樞處于較高水平,資金價格存在一定的回落空間。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