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3 13:45 來源:中新網甘肅 閱讀量:16671
地震救援離不開的災難醫學是什么
2023年12月28日中午,結束了對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地震為期10天的救援工作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應急辦主任晏會終于回到了成都。到成都后,晏會直奔醫院,投入了新的工作。
此次地震援助,國家衛健委分別從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兒童醫院、北京積水潭醫院、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和華西醫院抽調多位專家組成了一支國家級專家組,晏會擔任這個專家組的副組長。這些專家來自各個不同的專業學科,晏會所代表的專業學科是災難醫學。
災難醫學的特殊之處是什么
“災難醫學”這個詞是從國外翻譯過來的,有的也翻譯成應急醫學、災害醫學等。晏會說,災難醫學屬于一門新興學科,除了醫療救援技術外,還涉及應急管理、救援裝備研發、倫理以及法律相關的內容。
從學科設置的角度而言,災難醫學目前還不是一級學科。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是國內較早設置這個學科課程的醫學院,目前本科還未開設災難醫學這門課程,研究生階段可以修。晏會介紹,包括華西臨床醫學院在內的多家醫學院校正在將這門學科申請成為和臨床醫學并列的一級學科。
之所以要申請一級學科,是因為災難醫學和日常情景下應用的臨床醫學有很大不同。晏會舉例說,以災難醫學涉及的倫理學為例,在日常的醫療救治過程中,集中最好的醫療資源救治某一位患者的情況很常見,但是在災難救援過程中,尤其在醫療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就需要用有限的資源去救更多的人或更有救助價值的人,而不是集中所有醫療資源去救某一個人。
在醫療資源短缺的救援過程中,應該優先救治哪些傷員的依據是國際上的通用標準——將傷員分成紅、綠、黃、黑四個等級,“紅色”是需要最先救治的傷員,表示傷員有生命危險,如果得到緊急救治有生還的可能,其癥狀為:呼吸頻率大于每分鐘30次,或者小于每分鐘6次;有脈搏;毛細血管復充盈時間大于2秒。
除了倫理之外,救治的人也和日常臨床醫學遇到的患者有所不同。例如,地震帶來的損傷多屬于復雜的復合性損傷,一個傷員可能同時有頭部外傷、腹部的閉合傷、四肢的骨折等多系統的損傷,分別需要神經外科、普外科、骨科等方面的專家。當這些傷都集中于一人時,怎么制定最好的救治方案需要多學科會診協商,這也是災難醫學要涉及的內容。
晏會說,這次他們抵達收治地震傷員的臨夏州人民醫院時,當地的醫護人員已經按照正確的理論實施了分層管理、分類救治,這也證明了災難醫學在實踐中的作用。
一支世界一流的應急醫療隊
晏會所在的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應急辦成立于2018年。那一年,由該院牽頭籌建的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接受并通過了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團隊的評估認證,成為全球第15支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的國際應急醫療隊,同時也是全球第一支最高級別的非軍方國際應急醫療隊,是中國第一支、全球第二支最高級別國際應急醫療隊。
而且,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組在最終認證報告中強調,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可作為一支標桿向全球推薦。
此次援助甘肅積石山地震的國家級專家組共有11人,其中有5人來自華西醫院。晏會表示,豐富的救援實踐客觀上促進了華西醫院不斷提升自身的應急救援實力,而這支國際一流的應急醫療隊也為華西醫院災難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華西醫院所在的四川,以及周邊的西藏、青海、甘肅、云南、貴州等地是地質災害多發的地區。在這些地質災害中,地震又是最為多見的。作為西南地區綜合實力最強的醫院,華西醫院承擔了大量救援任務。
這次可以快速響應甘肅積石山地震,其背后是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的成熟運作。這支救援隊將救援隊員進行了模塊化分類,涉及地震、車禍、爆炸、泥石流等不同災情的傷害譜,每個模塊約10~20人。模塊內的人員又分為去醫院指導救援的專家組和去一線救援的小分隊。
晏會介紹,此次出發去甘肅救援前作了專家組和小分隊的兩手準備。實際到甘肅之后,主要發揮了專家組的作用,現場醫療救援的職責由當地醫療救援力量承擔。
除了人員外,物資也作了充足準備。此次晏會等專家組成員出發時統一背了一個紅色的背包。這個背包里放了每個人的工作物資和攜行裝備。這些背包日常儲備在醫院的應急庫房里,方便隨時取用。晏會介紹,這些背包常年儲備30個,之所以確定為30個,是因為在總結了華西醫院10多年的應急任務后發現,第一批出發救援的隊員一般不超過30人,即便需要第二批、第三批隊員,相應準備時間也更為充足。除了背包以外,儲備的物資還有藥品、耗材,以及現場急需的一些救援裝備等。
人員和物資的儲備之外,還有一套成熟的工作機制與流程應對突發救援。以此次甘肅地震救援為例,參與救援的專家平時還有門診、手術、科研、教學等工作。救援專家緊急前往救援前線后,醫院也有相應的一套工作機制維持后方的正常工作秩序。
災難醫學的發展前景廣闊
此次甘肅發生地震后,人員傷亡情況備受各方關注。為了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應急管理部、國家衛健委、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等分別派出工作組第一時間趕赴災區。
作為參與救援的醫療專家,晏會前期在臨夏州人民醫院指導救治工作。后期,隨著重癥傷員均轉診到了蘭州的5家醫院,晏會等專家也跟著轉到了蘭州。甘肅的救援工作結束后,他們又去青海參與了傷員救治工作。
我國災難醫學的發展在國際上的地位如何?晏會個人認為,和國際上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災難醫學并不落后,目前基本上可以做到和國際同步發展。
“我國災難醫學的發展雖然起步晚,但是起點比較高,再加上近幾年政策的支持,今后的發展趨勢會比較好。”晏會說。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30年要建立起覆蓋全國和較為完善的緊急醫學救援體系,突發事件的衛生應急處置能力和緊急醫學救援能力要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晏會介紹,目前,四川大學已經把災難醫學納入了優先發展的前沿學科。
2022年12月,國家衛健委印發的《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十四五”規劃》要求,推進基層醫療應急小分隊建設,提升基層醫療應急能力,要求全國2843個縣級行政區,每個縣級行政區建立一支20人的基層醫療應急小分隊。小分隊由緊急醫學救援、中毒處置、心理救援等各個基本單元組成,根據突發事件的類型、級別可以進行模塊化的編組,同時擁有依托救護車的中短途快速反應能力,以及不依賴于機動車的短途處置能力。
作為參與《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十四五”規劃》編撰的專家之一,晏會說,之所以把基層應急能力建設作為重要目標,是因為當災難發生時,能夠第一時間到達一線的一定是當地的醫療力量。
作為應急醫療救援的“國家隊”,接下來,華西醫院應急醫療隊將在災難醫學的學科支撐基礎上,做好相關的培訓和演練工作,除了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還要承接好不同省、市、縣等各級醫療隊的培訓工作,把更多普通醫療人員培訓成合格的應急醫療救助人員。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